
明维:光明摆渡人 —— 记我在爱尔眼科的成长之路
- 2025-08-18
从二十二年前那个带着青涩懵懂的小护士,到如今沉稳干练的眼库行政主任 —— 一路走过,感慨万千。这二十余载的坚守里,是她用专业与热忱,为成百上千双眼睛拂去阴霾,为无数个家庭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。今天,《我与湖北爱尔眼科医院的故事》专栏给大家带来明维主任的故事,以下是她的自述。
缘定爱尔:二十二年的沃土深耕
2003年盛夏,带着三甲医院眼科病房两年积淀的临床经验,我叩开了武汉爱尔眼科医院的大门。三年后,医院首次护士长竞聘的号角吹响,在院领导的期许目光中,我从一众佼佼者中突围,成为院内首批竞聘上岗的护士长之一。
这身白衣承载的重量,在二十二年时光里愈发清晰。作为与生命温度贴身相拥的医者,我比谁都懂这份职业的神圣 —— 它让我见证过绝望里生出的希望,也让我触摸过无数个家庭的悲欢。因工作需要,2014年我从武汉爱尔转战汉口爱尔,2024年再赴湖北爱尔,湖北爱尔眼科医院作为国内领先的现代化眼科医院,配备的各类眼科诊疗设备均为行业前沿水准,精准高效。更重要的是,其眼库硬件设施从存储、处理到管理系统,全程严格遵循国家眼库建设标准规范,为眼科领域的临床诊疗突破与科研创新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坚实保障。
从普通护士到护士长,从护理部干事到编辑部副主任,再到眼库主任,五重岗位的淬炼中,我常同时肩挑两职,在高强度工作与跨学科学习的交织里,硬生生蹚出了一条多元成长之路。
这一切,都源于爱尔这片包容的沃土。是领导们的悉心栽培,让我敢闯敢试;是同事们的并肩托举,让我从未独行。这个平台给了我振翅的羽翼,更教会我步步坚定。二十二年风雨同舟,我早已把“爱尔人”三个字刻进骨血,这份自豪,从未因岁月流转而褪色。
职业的转折点:成为“光明摆渡人”
有一种职业,总在生死交界处穿行。当志愿者生命垂危,他们要俯身与家属细细沟通,在悲恸中托起角膜捐献的志愿书;当角膜盲患者重见天光,他们又成了生命延续的见证者 —— 这就是角膜捐献协调员,被称作“光明摆渡人”的群体。
为角膜捐献者撰写纪念文章
2012年,院领导将眼库工作郑重交托于我。彼时我已在护理管理岗位深耕十年,身边不少人劝我:“熟悉的路走着多稳,何必去闯未知的关?”他们说的是实情:这份工作需要24小时手机待命,无论凌晨三点还是暴雨深夜,一个电话就得立刻奔赴现场;多少次加班到深夜,走出医院时街市已灯火阑珊,回家只见孩子早已进入梦乡;多少回深夜取角膜归来,处理完已是晨曦微露,只能在办公室沙发上蜷着打个盹。
可我忘不了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身影—— 一片角膜,对他们而言是复明的希望,是整个家庭的光。“能让捐献者的大爱延续,让等待者重见世界,再难也值。”抱着这份信念,我成了湖北省首位专职角膜捐献协调员。
这份工作容不得半点差池。从接到家属电话的那一刻起,每分每秒都在与时间赛跑:“哪怕志愿者生前签好了捐献协议,哪怕家属点头同意,最后关头的角膜保护稍有疏忽,或是延误了时间,都可能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。”我学会了在悲恸中保持专业,在匆忙中坚守细致,用真诚换信任,让越来越多人愿意把“最珍贵的眼睛”托付给爱尔眼库。
成长之路:让光明的种子持续生长
十余年来,武汉市红十字爱尔眼库在科研、临床与培训的赛道上齐头并进:2015年摘得爱尔集团“优秀眼库奖”,同年我获颁集团第二届“感动爱尔人物”;2018年入选武汉爱尔15周年感动人物,2022年斩获集团角膜及眼表学科“社会责任贡献奖”;2023年再获“优秀示范眼库奖”。我也曾多次站上全国眼科年会的讲台,在集团眼库规范化管理培训班上,把经验化作星火传递给更多同行。
十七载勤耕不辍,眼库的角膜捐献量始终稳居集团前三。截至今日,已有1100多位爱心人士通过我们成功实现了角膜捐献的心愿。每当看到角膜盲患者拆下纱布时,眼中重新映出的蓝天白云,我就懂了:那些熬过的夜、跑过的路、说过的话,都在悄悄发芽 —— 它们长成了患者眼中的光,长成了社会对公益的信任,更长成了湖北省角膜捐献事业向前的每一步。
身为光明的摆渡人,职业赋予我的不仅是一枚荣耀勋章,更是生命慷慨相赠的厚礼。值此周年华诞之时,谨以这篇文字致敬湖北爱尔眼科医院 —— 愿以光明为炬,续写璀璨新篇;为万千目光,再添温暖光亮!
2015年5月,由大楚网拍摄的记录专题——“角膜捐献协调员的一天”,在各大网站刊登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影响,也让更多的人知晓和理解角膜捐献